瑜伽常識 /MANUAL
江南·體育(JN SPORTS)特別關注 呵護健康從心開始——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識
江南·體育(JN SPORTS)特別關注 呵護健康從心開始——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識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中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于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中小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排除中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
2. 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3. 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4. 失落:中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失敗感。
5. 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6. 叛逆: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大人的監護。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吸氣, 緩慢并深深地吸氣,約4秒鐘使空氣充滿。呼吸應均勻、舒適而有節奏;抑制呼吸, 把空氣吸入后稍加停頓; 呼氣,要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氣呼出來。注意放松的節拍和速度。
沒有最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看法,只要改變糟糕的看法,就能改變糟糕的應對方式,從而取得樂觀的結果。在面對壓力出現焦慮時,要學會時刻提醒自己,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化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自然會豁然開朗。
不良情緒是一種負能量,不能適當地輸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緒困擾我們的時候,在適當的時機,該哭時應該大哭一場,心煩時可以找好朋友傾訴和吐槽;情緒低落時,可以唱唱歡快的歌。
醫學表明:多聽音樂能調整神經系統的機能,解除肌肉緊張,消除疲勞,改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消除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以各種方式:真誠的微笑、關切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老師應引導學生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我們有別人羨慕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學會悅納自己。
老師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心理現象,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指導學生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容事,情感豐富。
學??山M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煉,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里話的地方,家長常跟孩子聊天,把說話的機會多留給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JN江南·體育,盡情表達自己,不做過多評判。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當孩子說話時,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最溫馨的。
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則破壞親子關系。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寬容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A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強,如果父母只因為孩子獲得好成績而夸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取得好成績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績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來控制的,所以孩子會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獎他做事情的過程,往往會讓孩子更有動力繼續去努力做事。
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后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里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良好的夫妻關系會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父母的優點,感受到穩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圍,提高他們面對問題的信心。父母之間和諧的關系也對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尤其是未來的親密關系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孩子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
其實,孩子們尚在成長,沒有定型,許多問題如果及時發現、科學干預,仍可防可控。但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發生因為不了解、沒發現、不重視,導致錯過最佳干預時間、拖成嚴重問題的情況。心理咨詢師總結了4條容易被忽略的、但有可能指向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跡象,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
孩子總是坐不住、調皮,或者與小伙伴發生肢體沖突、課堂紀律差,家長們會怎么辦?大部分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小,調皮是正常的,長大了就好了;有家長認為活潑好動是好的,應該鼓勵;也有一些家長會認為三歲看老,對調皮的孩子要從小立規矩,甚至懲罰、責打。
調皮、好動確實是兒童的行為特征,因為兒童的大腦尚處于發育階段,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自我控制程度相對弱。但一些調皮好動卻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原因引起的,不加以重視,會影響孩子日后的發展和社會適應。
最常見的引起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患有這類疾病的孩子會不分時間和場合地調皮多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明顯低于同齡其他孩子,與人交流時心不在焉,話多、搶話,丟三落四,做事虎頭蛇尾等等。
也有許多孩子的多動與家庭因素有關。比如,父母平時疏于對孩子的管照,孩子以調皮多動引起家長注意;父母之間總有許多沖突,孩子為了避免父母沖突升級,用搗亂的方式吸引和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孩子在學業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難,家人沒能及時發現孩子的遭遇,或不積極幫孩子處理,孩子因此坐立難安、注意力恍惚……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異常地多動、破壞規則,或者伴隨有學習困難、人際方面的沖突,建議家長們重視,必要的情況下帶孩子前往兒童發育門診進行鑒別和測量,尋求醫生和兒童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建議。
遇到這個情況時,許多家長想到的是:是不是上課不認真?有什么影響學習的愛好?跟某某學壞了?然后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嚴格要求孩子必須好好讀書。但家長們往往也會遺憾地發現,結果會背道而馳。哪怕孩子的學習情況有所改善,要么效果難以長久,要么出現別的問題。
有數據表明,成績下降、不想上學是未成年人抑郁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未成年人抑郁的發病率高達8%。
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往往也是人際關系困難的表現——因為與老師、同學相處不愉快,導致完成不了學習這一主要在學校環境完成的事情。許多家長不理解與人相處怎么會影響學習,殊不知,學齡期的孩子正是通過與周圍人的相處來認知自己、認可自己,從而發展出良好的人格。人際關系不暢,孩子的心理發展會遇到困難,內心產生矛盾和苦悶,自然很難專心投入學習。
其實,根據我們咨詢師臨床的觀察,大部分孩子內心都希望自己成績好。因此,當出現學習的困難,孩子們往往會默默地做出努力,也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理解和幫助——愿意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進行改變。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發育達到了一定水平,又開始重視身材長相等原因,家長往往不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愿意吃飯是件大事,胃口差、愛美,好像挺正常的。
神經性厭食癥的平均發病年齡是16歲,如果家長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異常極端地控制飲食、明明已經很瘦仍然強烈地害怕自己發胖、吃完飯后總要長時間在洗手間待著、焦慮及情緒不穩定、月經不調或臉色蒼白、頭發稀疏等身體欠佳的表現,是有必要警惕孩子是否有患上神經性厭食癥的風險。
家庭因素是神經性厭食癥的重要病因。家庭有很多沖突、總是黏在一起且不隨著孩子的長大進行調整、父親沒有什么話語權等等,都是有厭食癥孩子的家庭的常見特征。孩子感到這個環境不舒服但又無力改變時,有可能通過“不吃飯”提示家庭需要改變、表達對獨立和發展的追求等等。也就是說,對厭食癥的治療是需要家庭一起投入許多努力的。由于厭食癥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及時發現,及時和孩子一起尋求正規、科學的治療和干預,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當前這個人均“社恐”的時代,大概很少有家長覺得孩子沒有朋友、獨來獨往是需要重視的問題。但許多家長不知道的是,近年來,有一種心理障礙普遍存在在青少年當中: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的平均發病年齡在15歲左右,患有社交焦慮的孩子對人際關系會非??謶帧⑦^度擔心,在社交場合甚至會發抖、心悸、尿頻等等明顯的焦慮癥狀。在這種情況下,放任不管就不合適了。
社交焦慮的孩子內心往往有許多害怕,害怕被負面評價,害怕被拒絕,害怕與人近距離接觸,他們因此想方設法回避人際交往,也就給人一種不友好、難以接近的感覺。但就像前文提到的,青春期孩子會通過人際交往來認識自己,對交往感到恐懼的孩子,如果發現周圍人對他們也沒什么熱情、冷漠疏遠,他們原本孤僻、自卑的性格就會被強化,人格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那推著(甚至逼著)孩子去社交呢?這不失為一種應對方法,但操作不當的話同樣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社交焦慮往往導致孩子們在社交場合表現不佳,引來嘲笑和指責。孩子們會體驗到“害怕的事果然發生了”,可想而知這會導致多大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
其實,青少年社交焦慮的緩解和治療不算特別困難,但重在及時發現、科學干預。不恰當的對待方式可能導致孩子們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廣泛性焦慮、抑郁癥等。
看到這里,是不是有許多家長又開始了新一輪焦慮:怎么哪兒哪兒都是風險,好像什么事情都可能成為問題。先別著急,正如我們在一開頭提到的,未成年人是成長發展的階段,凡事尚未定型,就有改變和調整的機會,孩子們也正是在遇到危機、度過危機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只是由于孩子們尚不成熟、需要引導,家庭在幫助他們穩步度過危機這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庭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接受,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給孩子創造穩定但有彈性的空間,讓孩子既能體會到安全,又可以發展自己。
身為家長,我們也許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也許沒有充足的知識了解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和孩子“在一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們的孩子,就擁有了身心健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