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常識 /MANUAL
科普大家-中國科普網
科普大家-中國科普網中國黨波瀾壯闊奮斗的一百年,是科學在神州大地萌芽生長繁盛的一百年。中國黨歷來重視科學知識普及,科普工作與黨領導下的科技創新事業同步開展、相互促進,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科普事業發展必將彰顯更大的價值引領作用。
回顧百年征程,黨對科普事業的重視一以貫之。以科普為人民謀幸福的理念,自誕生之日起就牢牢熔鑄進我們黨的血脈基因。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黨用科技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的初心不改。
特別是黨的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走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政府大力推動、社會廣泛參與的發展道路。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科普事業的繁榮和進步,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在“十四五”開局起步之際,6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突出科學精神引領、堅持協同推進、深化供給側改革、擴大開放合作”的原則,同時提出2025年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到2035年這一比例達到25%的目標,為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明確了行動指南。
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衛生研究會(1933年)為源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邊區國防科學社(1938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1940年)、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1942年),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1948年)等團體相繼成立,大多以科普工作為己任JN江南·體育最新官網入口。
1941年5月,中央局公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提出:“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歡迎科學人才?!边厖^政府第二屆參議會通過的《邊區科學事業案》規定,要“組織科學團體,開展科學活動”“出版通俗科學讀物,普及科學知識”。
在中國黨的帶領下,各項科普工作在中央根據地大后方穩定開展,科學的火種得以保存和延續,科技創新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在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科技工作者滿腔熱血投身國家建設大業,科學團隊逐漸壯大,科學陣地紛紛建設起來,我國科普工作終于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3條指出:“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币虼?,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設立了科普局。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一次會議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總綱中明文規定“國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我國的科普事業蓬勃發展起來。
在此背景下,我國制定出第一個全國性的科技發展遠景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一系列重大科技政策和規劃的提出,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取得了豐碩重大科技成果,如萬噸水壓機、與氫彈、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雜交水稻等,中國科技邁開了獨立前進的步伐。
我國還設立了科普機構,成立了一系列科學團體,推動新中國科普事業的發展。1950年8月,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即新中國第一個科學組織和第一個科學技術普及組織。1958年9月,這兩個協會合并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其基本任務就包括學術交流和科技普及。
在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1994年12月,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科普方面的綱領性文件。1996年2月,全國科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全國科技普及工作“九五”計劃綱要》強調,各部門、各地方和各團體要將科普工作與各自負擔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加速科學技術的傳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質,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各地方、各部門加快了對科普工作的部署和落實。多個地方成立了科普聯席會議,并采取了一些加強科普工作的具體措施。大眾傳播媒體進一步加強了科普宣傳。1996年12月,中宣部、原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加快了科學素質提升工作。
進入新世紀,國務院批準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3周為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活動周至今已舉辦21屆,累計參與公眾超過20億人次,成為參與度最高、覆蓋面最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全國性科普品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增強了公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02年6月,國家頒布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了一個法制化的發展新階段??破展ぷ髡咴谏鐣系牡匚淮蟠筇嵘?/p>
為在全國掀起宣傳貫徹落實《科普法》的熱潮,2003年,中國科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日活動。經國務院批準,從2005年起,每年9月第3周的公休日被定為“全國科普日”。至今,各地各部門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約24萬次,參與公眾超過22億人次。向公眾宣傳了中國科技發展成就,普及了科學知識、激發了廣大公眾的創新創造創業熱情。
在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指引下,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發布,在規劃綱要中首次將科學普及與創新文化作為一個專題,明確提出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由國務院于2006年2月6日頒布實施,對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工作做出了具體安排,標志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了一個有計劃性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上升為國家行動。
2007年1月,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科普創作、科技傳播渠道、科學教育體系、科普工作社會組織網絡、科普人才隊伍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觀管理等方面做出比較全面的規定;同年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從法律角度充分體現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鼓勵科普事業的發展,為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確方向和要求。
2012年4月,科技部印發《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部署了科普工作的基本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隨著科普制度環境的不斷優化,我國科普活動涉及范圍和內容更加廣泛,廣大群眾的科學素質不斷提高。2001年,全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4%,到2010年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時,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27%,比10年前翻了一倍還多。
科普人員和經費投入穩定增長,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熱情高漲?!翱萍夹l生三下鄉”“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千鄉萬村環??破招袆印薄翱萍剂熊囆小薄皻庀蠓罏臏p災宣傳志愿者中國行”等都已成為公眾廣泛參與的品牌活動。
全國科技館竣工面積已超過100萬平方米,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多領域穩定發展。在偏遠地區,人們也能體會到科學的魅力。截至2011年,科普大篷車數量達到607輛,累計行駛1670多萬千米,無論是在新疆還是在海南,都能看到這個流動科技館的身影。
黨的以來,我們滿懷豪情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破展ぷ魅嬖鷮嵧七M,制定了一系列科普政策,科普能力建設穩步增強,科普隊伍持續壯大,科普經費投入穩定增長,科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簡稱《方案》),對“十三五”期間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作出總體部署。明確了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為了深入實施《方案》,同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發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健全了公民科學素質的監測評估體系,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2016年5月30日,習總在“科技三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確立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戰略,明確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边M一步強調了科普事業的重要性和對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將科普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開辟了科普事業的新局面。
2016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將每年5月30日設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這不僅對科普工作者而且對整個科技工作者都是巨大的鼓舞。
我們現在每年都有了三個盛大的科技節日,分別由科技部、中國科協和中科院主辦,三駕馬車助力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推動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2020年9月11日,習總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長期不懈努力,截至2020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相比2015年提高4.36%。
2021年6月25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公布,聚焦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5類重點人群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并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礎設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5項重點工程。
王渝生,1943年重慶生人,1966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數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協、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技館研究員、原館長、。著有《自然科學史導論》、《科學尋蹤》《科技百年》《中國算學史》 等,榮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等。